免費試用
tab list
Rock Identifier
繁體中文
arrow
English
繁體中文
日本語
Español
Français
Deutsch
Pусский
Português
Italiano
한국어
Nederlands
العربية
主頁 應用程式 下載 常見問題
繁體中文
English
繁體中文
日本語
Español
Français
Deutsch
Pусский
Português
Italiano
한국어
Nederlands
العربية
銀
銀
銀
銀

Silver

Copper Group下的一個物種, 也稱為 自然銀

銀(英語:silver)(或稱白銀)是化學元素,化學符號為Ag(拉丁語:argentum;源自原始印歐語h₂erǵ:意為「閃亮」或「白色」),原子序47。它是柔軟且帶有白色光澤的過渡金屬,在所有金屬中,擁有最高的導電率、導熱率和反射率。銀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方式有高純度的元素形式(自然銀),如與金或其他金屬以合金形式存在,以及在礦石中存在,如輝銀礦和角銀礦。 大部分銀是銅、金、鉛和鋅精煉的副產品。 長期以來,銀一直被視為貴金屬。銀金屬被用於許多投資型硬幣中,有時與金一起使用。雖然它比金更豐富,但它作為天然金屬的豐富程度要低得多。銀比金來源更豐富。 銀的純度通常以每千分之一單位測量;94%純度的合金被描述為「0.940 fine」(英文表示)。作為古代常用七種金屬之一,銀在人類文化中已經使用相當久的歷史。除了貨幣和投資媒介(硬幣和金條),銀用於太陽能電池、水過濾、珠寶、裝飾品、高價值餐具和器具(因此稱為銀器)、電氣接觸和導體、專用鏡子、窗戶塗料、催化化學反應,作為著色玻璃和專用糖果中的著色劑著色劑。其化合物用於照相照相和X光膠片。 硝酸銀和其他銀化合物的稀溶液用作消毒劑和殺微生物劑(微動力效應),添加到繃帶和傷口敷料、導管和其他醫療儀器中。

硬度
硬度:

2.5 - 3

密度
密度:

10.497 g/cm³

關於銀的一般資訊

拍照即可即時識別岩石
拍照即可即時識別岩石/寶石/礦物並分析其屬性,快速了解其特性、市場價值、收藏建議、護理、真假辨別和健康風險等。
免費下載 App

銀的物理特性

光澤
金屬光澤
透明度
不透明
顏色
Silver白色,失去光澤,從深灰色變成黑色
磁性
無磁性
韌度
可延展性
解理
破裂面
無破裂面
條痕
Silver白色
晶系
等軸晶系
硬度
2.5 - 3 , 柔軟
密度
10.497 g/cm³, 重量明顯較重
qrcode
Img download isoImg download android

銀的化學特性

化學分類
天然元素
化學式
Ag
列出的元素
Ag
常見雜質
Au, Hg, Cu, Sb, Bi

發現銀的價值

發現岩石的多樣價值
揭示岩石的稀有性、美學和經濟意義
免費下載 App
稀有度
罕見
收藏推薦
4.4 / 5 分
人氣
4.5
美學
4.1
稀有度
4.4
科學文化價值
4.4

如何照顧銀 ?

拍照即可即時識別岩石並學習如何護理
拍照即可即時識別岩石/寶石/礦物並分析其屬性,快速了解其硬度、穩定性、使用、存儲、清潔、選擇等。
免費下載 App
耐久性
耐用
耐刮
不良

銀的強韌性

不良
普通
良好
優異
銀 的原子結構提供了高度的延展性,使其能夠吸收撞擊而不會破裂,非常適合日常珠寶佩戴。

銀的穩定性

敏感
穩定
銀 在水中容易變色、受熱會變形,並且與化學品反應不佳,這使得它在日常使用中比較敏感。
更多銀的養護技巧

銀的特徵

全面的岩石特性指南
深入探索岩石類型、特徵和形成方面
免費下載 App

銀的特徵

純白銀顏色白,金屬光澤,質軟,摻有雜質後變硬,顏色呈灰、紅色。純白銀比重為10.5,熔點960.5℃,導電性能佳,溶於硝酸、濃硫酸中。銀的物理和化學性質與週期表第11族中的兩個同族元素銅、金相似。其47個電子排列在配置[Kr]4d5s中,類似於銅([Ar]3d4s )和金([Xe]4f5d6s);第11族是d區塊中為數不多,但具有完全一致電子組態的族。這種獨特的電子結構在填滿的d副殼層上具有最高佔據s副殼銀是一種極其柔軟、富強韌性和延展性的過渡金屬,雖然它比金的稍差。銀以面心立方晶格結晶,體積配位數為12,其中只有單個5s電子軌域,類似於銅和金。與具有未填滿d殼層的金屬不同,銀中的金屬鍵缺乏共價特徵並且相對較弱。該觀察結果解釋了單晶銀的低硬度和高延展性。 5s層的單個電子,是造成金屬銀的許多奇異性質的原因。 銀具有明亮的白色金屬光澤,可以進行高度拋光 ,其特點是金屬本身的名稱成為顏色名。與銅和金不同,從填滿的d軌域帶激發電子到銀的s和p導帶所需的能量足夠大(約385 kJ / mol),它不再對應於可見區域的吸收,而是在紫外線區;因此銀不是有色金屬。 在長於450 nm的所有波長下,受保護的銀具有比鋁更大的光學反射率。在波長短於450 nm時,銀的反射率低於鋁的反射率,並在310 nm附近下降到零。 第11族中的元素普遍的具有極高的導電性和導熱性,因為它們的單個電子是自由且不與填滿的d副殼層相互作用,因為這種相互作用(在先前的過渡金屬中發生)降低了電子遷移。銀的導電性是所有金屬中最大的,甚至比銅還要大,但由於成本較高,因此不能廣泛用於該性能。射頻工程是一個例外,特別是在VHF和更高的頻率,其中鍍銀改善了導電性,因為這些電流傾向在導體表面而不是通過內部流動。在美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3540噸銀用於電磁鐵富集鈾,主要是因為銅的戰時短缺。純銀具有最高的任何金屬導熱係數,儘管碳(金剛石同素異形體)和超流體氦-4的導電率更高。銀較任何金屬具有最低的接觸電阻。 銀容易與銅、金以及鋅形成合金。具有低鋅濃度的鋅-銀合金可以被認為是銀中鋅的面心立方固體溶液,因為銀的結構不變,而隨著添加更多的鋅,電子濃度升高。增加電子濃度進一步形成體心立方(電子濃度1.5),複雜立方(1.615)和六方密堆積相(1.75)。

銀的形成

地殼中銀的含量為百萬分之0.08,與汞幾乎完全相同。它主要發生在硫化礦石中,尤其是鈣長石和銀水銀Ag2S。當在還原性環境中發生時,Argentite沉積物有時也含有天然銀,當與鹽水接觸時,它們會轉化為綠藻石(包括角銀),AgCl,在智利和新南威爾士州普遍存在。大多數其他的銀礦物質是銀磷化物或硫屬化物。它們通常是發光的半導體。與其他金屬的銀性沉積相反,大多數真正的銀礦床都來自第三紀的火山岩作用。銀的主要來源是從秘魯,玻利維亞,墨西哥,中國,澳大利亞,智利,波蘭和塞爾維亞獲得的銅,銅鎳,鉛和鉛鋅礦。自1546年以來,秘魯,玻利維亞和墨西哥一直在開採白銀,並且仍然是世界主要生產國。產銀量最高的礦山是坎寧頓(澳大利亞),弗雷斯尼洛(墨西哥),聖克里斯托瓦爾(玻利維亞),安塔米納(秘魯),魯德納(波蘭)和佩納斯奎托(墨西哥)。到2015年,近期的近期礦山開發項目是Pascua Lama(智利),Navidad(阿根廷),Jaunicipio(墨西哥),Malku Khota(玻利維亞)和Hackett River(加拿大)。在中亞,塔吉克斯坦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白銀礦床。在自然界中通常會發現銀與其他金屬結合在一起,或者在含有銀化合物的礦物質中發現銀,通常以方鉛礦(硫化鉛)或銅礦(碳酸鉛)等硫化物形式存在。因此,白銀的初級生產需要對銀鉛礦石進行冶煉,然後再進行杯狀壓榨,這是歷史上重要的過程。鉛在327°C熔化,氧化鉛在888°C熔化,銀在960°C熔化。為了分離銀,在氧化環境中將合金在960°C至1000°C的高溫下再次熔化。鉛氧化成一氧化鉛,然後稱為立特哈特(litharge),從存在的其他金屬中捕獲氧。液態氧化鉛通過毛細作用被除去或吸收到爐膛襯里中。 Ag + 2Pb + O 2(g)→2PbO(吸收的)+ Ag(l)今天,主要生產銀金屬,而不是電解精煉銅,鉛和鋅的第二副產品,以及通過應用Parkes工藝的原理是從也含有銀的礦石中提取鉛錠。在這樣的過程中,銀通過濃縮和冶煉跟隨有色金屬,然後被提純。例如,在銅的生產中,純化的銅電解沉積在陰極上,而反應性較低的貴金屬(例如銀和金)聚集在陽極下方,即所謂的“陽極泥”。然後將其分離並通過用熱的充氣稀硫酸處理並用石灰或二氧化矽助熔劑加熱來純化賤金屬,然後通過在硝酸鹽溶液中進行電解將銀純化至純度超過99.9%。商業級純銀的純度至少為99.9%,並且可以提供大於99.999%的純度。 2014年,墨西哥是白銀的最大生產國(5,000噸,佔全球26,800噸的18.7%),其次是中國(4,060噸)和秘魯(3,780噸)。

銀的文化意義

終極岩石文化指南
揭示岩石文化的奧秘 - 探索用途、歷史和治療屬性
免費下載 App

銀的用途

銀600-800美元每千克(工業應用必考慮成本,2013年春,相比較銅的價格在8~12美元每千克)。 製造高價值的物件如銀元貨幣、首飾,並用於製造勳章、獎座、盃、牌和種種裝飾。 與汞、錫等其他金屬在室溫混合成的混合物,被廣泛用於牙醫上。 製造控制棒來控制核連鎖反應。 用作催化劑,是一種對工業非常重要的催化劑,化學實驗室中也會使用。 用作電線等導電體,常見於音響設備及鍵盤。 加入鎳、銅以增加硬度。 在電子工業上是重要的導電材料。 製造合金、硝酸銀和其它銀的化合物等。 用作製造鏡子反光面。 飾品、精品、工藝品皆有使用。較好的材質為925銀,即92.5%銀加入7.5%的銅,為 Tiffany & Co. 所開創的標準。 銀能對硫等元素反應,也對某些微生物有殺菌功效卻對人體無害,加上有美觀價值,因此常被做為高級餐具或食物容器。古代也曾有利用這種特性而出現「銀針探毒」的驗毒技術,但今日已證實銀僅對部分元素、化合物及微生物有反應,部分食物如雞蛋等因含硫即使無毒亦會有反應,驗毒功效並非百分之百。

銀的歷史

银是史前人类已知的七种古代金属之一,其发现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特别是第 11 组的三种金属:铜、银和金,它们在自然界中以元素形式存在,很可能被用作最早的原始货币形式,而不是简单的以物易物。然而,与铜不同的是,银由于结构强度低,并没有促进冶金业的发展,而是更多地被用作装饰品或货币。由于银比金的反应性更强,本地银的供应量比金的供应量要有限得多。例如,直到公元前 15 世纪左右,埃及的银都比金贵:人们认为埃及人是通过用盐加热金属,然后将生成的氯化银还原成金属,从而从银中分离出金。随着从矿石中提取银金属的技术--杯突技术的发现,情况发生了变化。虽然在小亚细亚和爱琴海岛屿上发现的矿渣堆表明,早在公元前第四个千年,银就已经从铅中分离出来了,欧洲最早的银提取中心之一是查尔克利石时代早期的撒丁岛,但这些技术直到后来才广泛传播,并遍及整个地区和其他地区。印度、中国和日本的银器生产起源几乎可以肯定同样古老,但由于年代久远,没有得到很好的记载。当腓尼基人第一次来到现在的西班牙时,他们获得了太多的银,以至于无法全部装在船上,因此他们用银代替铅来加重船锚的重量。到了希腊和罗马文明时期,银币已经成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公元前 7 世纪,希腊人已经开始从方铅矿中提取银,雅典的崛起部分得益于附近的劳里姆银矿,从公元前 600 年到公元前 300 年,他们每年从劳里姆银矿中提取约 30 吨银。罗马货币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银块的供应,其中大部分来自西班牙,罗马矿工生产银块的规模在新大陆发现之前是空前的。公元二世纪中叶,罗马经济中流通的白银存量达到每年 200 吨的峰值,估计为 10000 吨,是中世纪欧洲和公元 800 年左右阿拔斯哈里发国家白银存量总和的五到十倍。罗马人还记录了同一时期在中欧和北欧开采白银的情况。随着罗马帝国的灭亡,白银生产几乎完全停止,直到查理曼大帝时期才重新开始:当时已经开采了数万吨白银。由于古代文明开采的地中海矿藏已经枯竭,中欧成为中世纪的银矿生产中心。在波希米亚、萨克森、埃尔茨比尔格、阿尔萨斯、拉恩河地区、西格尔兰、西里西亚、匈牙利、挪威、施泰尔马克、萨尔茨堡和黑森林南部都开辟了银矿。这些矿石大多含银量相当丰富,只需用手工将其从剩余的岩石中分离出来,然后进行冶炼即可;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原生银矿床。许多银矿很快就被开采殆尽,但仍有少数银矿一直活跃到工业革命时期。在美洲,早在公元 60-120 年,前印加文明就开发出了高温银铅烧结技术;在此期间,印度、中国、日本和前哥伦布时期美洲的银矿仍在继续开采。随着美洲的发现和西班牙征服者对白银的掠夺,中美洲和南美洲成为白银的主要产地,直到 18 世纪初,尤其是秘鲁、玻利维亚、智利和阿根廷:其中最后一个国家的名字后来就是以其矿产资源中的白银金属命名的。白银贸易逐渐成为全球交换网络。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说,白银 "在世界各地流通,使世界运转"。这些白银最终大部分落入了中国人的手中。1621 年的一位葡萄牙商人指出,白银 "在世界各地游荡......然后涌向中国,在中国,白银就像停留在它的自然中心一样"。尽管如此,大部分白银还是流入了西班牙,使西班牙统治者得以在欧洲和美洲追求军事和政治野心。几位历史学家总结说,"新世界的矿山""支撑着西班牙帝国"。19 世纪,白银的初级生产转移到北美,特别是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国的内华达州:欧洲也有一些利用铅锌矿进行的次级生产,西伯利亚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澳大利亚也有矿藏被开采。20 世纪 70 年代,波兰在发现富含银的铜矿后成为重要的生产国,随后十年,生产中心又回到了美洲。今天,秘鲁和墨西哥仍然是主要的白银生产国,但白银生产在世界各地的分布相当均衡,约五分之一的白银供应来自回收利用,而不是新的生产。

銀的分布

銀的主要來源是從秘魯,玻利維亞,墨西哥,中國,澳大利亞,智利,波蘭和塞爾維亞獲得的銅,銅鎳,鉛和鉛鋅礦。自1546年以來,秘魯,玻利維亞和墨西哥一直在開採白銀,並且仍然是世界主要生產國。產銀量最高的礦山是坎寧頓(澳大利亞),弗雷斯尼洛(墨西哥),聖克里斯托瓦爾(玻利維亞),安塔米納(秘魯),魯德納(波蘭)和佩納斯奎托(墨西哥)。到2015年,近期的近期礦山開發項目是Pascua Lama(智利),Navidad(阿根廷),Jaunicipio(墨西哥),Malku Khota(玻利維亞)和Hackett River(加拿大)。在中亞,塔吉克斯坦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白銀礦床。

銀的地球化學

Silver是一種不太活潑的金屬。這是因為其填充的4d殼對屏蔽從原子核到最外層5s電子的靜電吸引力不是很有效,因此銀接近電化學序列的底部(E(Ag / Ag)= +0.799 V) 。在第11組中,銀具有最低的第一電離能(顯示5s軌道的不穩定性),但是具有比銅和金(顯示4d軌道的穩定性)更高的第二和第三電離能,因此銀的化學性質為主要表現為+1氧化態,反映了隨著d軌道填充並穩定,沿過渡系列的氧化態範圍越來越有限。與銅不同,銅與銅相比具有更大的水合能,這是前者在水溶液和固體中更穩定的原因,儘管後者缺乏穩定的填充d-subshell,而對於銀,這種效果卻被其淹沒了。更大的第二電離能。因此,Ag在水溶液和固體中是穩定的物種,而Ag氧化水時穩定性較差。由於銀的尺寸小和第一電離能高(730.8 kJ / mol),因此大多數銀化合物具有明顯的共價特性。此外,銀的鮑林電負性為1.93高於鉛(1.87),其電子親和力為125.6 kJ / mol,遠高於氫(72.8 kJ / mol),但不低於氧(141.0 kJ)。 / mol)。由於其完整的d-亞殼,處於主要+1氧化態的銀表現出相對較少的4至10族適當過渡金屬的性質,形成相當不穩定的有機金屬化合物,形成線性配位化合物,其配位數非常低,例如2,並且形成兩性氧化物以及Zintl相,如過渡金屬。與前面的過渡金屬不同,即使沒有π受體配體,銀的+1氧化態也是穩定的。銀即使在赤熱下也不會與空氣反應,因此被煉金術士與金一起視為貴金屬。它的反應性介於銅(在空氣中加熱成赤熱時會形成氧化銅(I))和金之間。像銅一樣,銀也會與硫及其化合物發生反應。在它們的存在下,銀在空氣中失去光澤,形成黑色的硫化銀(銅形成綠色的硫酸鹽,而金不反應)。與銅不同,除氟氣外,銀不會與鹵素反應,與之形成二氟化物。儘管銀不會受到非氧化性酸的侵蝕,但金屬卻容易溶於熱的濃硫酸以及稀或濃硝酸中。在空氣的存在下,尤其是在過氧化氫的存在下,銀容易溶解在氰化物的水溶液中。歷史上的銀製品變質的三種主要形式是變色,由於長期浸泡在鹽水中而形成氯化銀,以及與硝酸根離子或氧的反應。新鮮的氯化銀為淡黃色,遇光會變成紫紅色。它從文物或硬幣的表面略微突出。古代銀中銅的沉澱可用於確定人工製品的年代,因為銅幾乎總是銀合金的一種成分。銀金屬受到強氧化劑如高錳酸鉀(KMnO4)和重鉻酸鉀(K2Cr2O7)的侵蝕,並且存在溴化鉀(KBr)。這些化合物在攝影中用於漂白銀圖像,將它們轉化為溴化銀,可以用硫代硫酸鹽固定或重新顯影以增強原始圖像。銀形成氰化物絡合物(氰化銀),在過量的氰化物離子存在下可溶於水。氰化銀溶液用於電鍍銀。銀的常見氧化態為(按共有性順序):+1(最穩定的態;例如,硝酸銀,AgNO3); +2(高度氧化;例如,氟化銀(II),AgF2);甚至很少出現+3(極度氧化;例如,四氟精氨酸鉀(III),KAgF4)。到目前為止,+ 1狀態是最常見的,其次是易於還原的+2狀態。 +3態需要非常強的氧化劑才能達到,例如氟或過二硫酸鹽,某些銀(III)化合物會與大氣中的水分發生反應並侵蝕玻璃。實際上,氟化銀(III)通常是通過使銀或一氟化銀與已知最強的氧化劑二氟化k反應而獲得的。

銀的字源

銀拉丁原名為argentum,是其化學符號的來源。 因為銀的活躍性低,其元素型態易被發現亦易提取,故此在古時的中國和西方分別已被認定為五金和煉金術七金之二,僅於金之後一名。 古代西方的煉金術和占星術也有將金屬中的銀與七曜中的月連結,又為金和日之後一名。 「銀」這個詞出現在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各種單字中,例如:seolfor和siolfor。 從德語中可以看到類似的字眼(古高地德語silabar和silbir)。 化學符號Ag來自拉丁語中的銀 argentum(古希臘語ἄργυρος),意為「白色」或「 閃亮的」,這是金屬的原始印歐語詞彙,無法在德語、巴爾托語和 斯拉夫語中找到此詞義。 巴爾托·斯拉夫語對白銀的說法與日耳曼語非常類似(例如俄語 серебро及波蘭語 srebro,立陶宛語 sidabras)而且它們可能有共同的起源,雖然這是尚未確定的,一些學者猜測以阿卡德語中 sarpu:"精煉 銀" 作為這些單字的起源,與sarapu這個詞相關(意指改善或冶煉)。

銀的治療特性

銀被認為與月亮的力量一起工作,將負能量從佩戴者身上反射出來,讓正能量流過。據說它可以增強通靈能力,如果經常在睡眠中佩戴,可以幫助增強夢想。人們認為佩戴銀飾可以幫助一個人實現更高的目標,讓他們在生活中向前邁進。
脈輪

大家也會問的常見問題

拍照即可快速獲得岩石答案
拍照即可即時識別岩石並獲得關於特性、市場價值、收藏建議、護理、真假辨別和健康風險等的答案。
免費下載 App

更多您可能會喜歡的石類

Img topic
莫桑石
莫桑石(英語:moissanite)或稱摩星石,是天然碳化矽晶體的別稱,因1893年由法國化學家亨利·莫瓦桑(Henri Moissan,1852~1907)最先發現而得名。天然碳化矽在地球的自然界中極其罕見,只在一些隕石和超基性岩(比如鉀鎂煌斑岩和金伯利岩)中發現過,開採到的晶體尺寸和數量也不足以用作珠寶,因此現今市面上的莫桑石基本上都是實驗室中人工合成生產的。 碳化矽屬於超硬材料,硬度為9.25,略低於鑽石。折射率略高於鑽石(2.648~2.691),色散也佳(0.104)。相較於其他材料,它的導熱係數2.3-4.9 W/K·cm,接近鑽石的26 W/K·cm。人工合成的碳化矽價格為鑽石的十分之一,因此被認為是鑽石的良好替代品。碳化矽晶體和薄膜有許多工業用途。大顆粒的碳化矽單晶可用於生產珠寶(仿鑽石),主要由美國珠寶商Charles & Colvard銷售,其專利於2016年到期。 對於用於珠寶的莫桑石,因其外觀與鑽石非常相似,重量亦相當接近,早於1997年,美國寶石學院(GIA)已經視莫桑石為新型的鑽石「替代品」。GIA寶石鑑定證書會註明它的寶石類別為Laboratory-Grown Moissanite(合成莫桑石)。
深入閱讀
Arrow
Img topic
印度神石
石英種類繁多, 印度神石其獨特的外觀歸因於每塊石頭中的雜質和氧化鐵沉積物。它自然地跌落成其通常的卵形,從印度的納爾瓦達河(Narvada River)收穫,被當地村民視為神聖的濕婆神。沒有兩塊石頭是一樣的。
深入閱讀
Arrow
Img topic
虎鐵石
虎鐵石,有時被稱為虎眼母岩,這是一種來自澳大利亞的寶石。這種寶石包含了三種岩石:赤鐵礦、紅碧玉和虎眼石。虎鐵石 形成於沉積層中,但具體的形成反應仍不明。
深入閱讀
Arrow
Img topic
火歐泊
火歐泊 是一種具有亮黃色、紅色或橙色背景的蛋白石。它以其引人注目的色彩變化而聞名。它是一種有價值的石頭,主要是因為它的稀有性。然而,價值取決於其顏色和外觀。紅色品種最貴。這種寶石通常被切割成刻面寶石和凸圓形寶石。
深入閱讀
Arrow
Img topic
彩虹赤鐵礦
據報導,巴西的礦山上散發著彩虹般的色彩,帶有彩虹般的光芒,該地點的標本仍在研究中。同時,出於商業目的人為地彩虹赤鐵礦在大多數情況下, 彩虹赤鐵礦石實際上是人造的仿製品。
深入閱讀
Arrow
Img topic
輝長岩
輝長岩是一種基性深層侵入岩石,主要由含量基本相等的單斜輝石和斜長石組成,此外尚有角閃石、橄欖石、黑雲母等成分。 輝長岩為灰黑色,結構為中粒至粗粒,伴生的礦物有鐵、鈦、銅、鎳、磷等。 輝長岩之英文為Gabbro(國際音標拼音: /ˈɡæbrəʊ/)。
深入閱讀
Arrow
Img topic
彼得石
彼得石 是在非洲納米比亞開採的材料的商業術語和商品名稱。這種岩石幾乎總是以凸圓形形式看到和出售;這樣切割和拋光是為了最大化其貓眼效應,或稱貓眼效應。
深入閱讀
Arrow
Img topic
頁岩
頁岩是一種沉積岩,成分複雜,但都具有薄頁狀或薄片層狀的層理,主要是由黏土沉積經壓力和溫度形成的岩石,但其中混雜有石英、雲母、長石的碎屑以及其他化學物質,根據其混入物的成分,可分為: 鈣質頁岩 鐵質頁岩 矽質頁岩 炭質頁岩 黑色頁岩 油母頁岩 其中鐵質頁岩可能成為鐵礦石,油母頁岩可以提煉石油,黑色頁岩可以作為石油的指示地層。
深入閱讀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