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在中世紀的德國人Erzgebirge或礦石山中發現一種類似於銅礦石的紅色礦物時,正在尋找銅的礦工無法從中提取任何銅,因為其中不含銅。更糟糕的是,礦石也使他們噁心。他們指責德國神話中頑皮的精靈鎳(類似於老尼克)包圍了銅(德國人:庫普費爾)。早在1694年就使用了德語中的“銅鎳”(其他古老的德語同義詞是Rotnickelkies和Arsennickel)。 1751年,阿克塞爾·弗雷德里克·克朗斯特(Baron Axel Fredrik Cronstedt)男爵試圖從kupfernickel礦物中提取銅,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他稱之為精油的白色金屬鎳。在現代德語中,Kupfernickel和Kupfer-Nickel表示白銅合金。隨後給礦石起的名字是1832年FS Beudant的鎳,以及1868年JD Dana的菸鹼。在拉丁文中,niccolum。 1971年,國際礦物學協會(International Mineralologic Association)推薦使用暱稱“鎳”而不是“菸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