鈰暴露在空氣中會失去光澤,形成如鐵銹般的剝落氧化層;一個釐米大小的鈰金屬樣品大約在一年內會完全腐蝕。它在150°C時易燃燒,形成淡黃色的氧化鈰(IV),也稱為二氧化鈰(CeO2):Ce + O2 → CeO2。這可以用氫氣還原為氧化鈰(III)。鈰金屬高度自燃,當被研磨或劃傷時,產生的刨花會燃燒。這種反應性符合周期性趨勢,因為鈰是第一批(按原子半徑計算最大的)鑭系元素之一。氧化鈰(IV)具有螢石結構,類似於釤(Praseodymium)和鐿(Terbium)的二氧化物。許多非化學計量硫化物也已知,還有三價的Ce2Z3(Z = S, Se, Te)。單硫化物CeZ導電性較好,應更好地表示為Ce2Z。儘管已知Ce2Z2,但它們是多硫化物含有三價鈰:(IV)硫化物尚未發現。鈰是高度電正性的金屬,與水反應。與冷水反應緩慢,但隨著溫度升高反應速度加快,生成氫氧化鈰(III)和氫氣:2 Ce (s) + 6 H2O (l) → 2 Ce(OH)3 (aq) + 3 H2 (g)。鈰金屬與所有鹵素反應生成三鹵化物:2 Ce (s) + 3 F2 (g) → 2 CeF3 (s) [白色], 2 Ce (s) + 3 Cl2 (g) → 2 CeCl3 (s) [白色], 2 Ce (s) + 3 Br2 (g) → 2 CeBr3 (s) [白色], 2 Ce (s) + 3 I2 (g) → 2 CeI3 (s) [黃色]。與過量氟反應生成穩定的白色四氟化物CeF4;其他四鹵化物尚未發現。已知的二鹵化物中只有銅色二碘化鈰CeI2,與鑭、釹和鐿的二碘化物相似,這是一種三價鈰電子化合物。真正的鈰(II)化合物僅限於一些罕見的有機鈰化合物。鈰在稀硫酸中易溶,形成含無色鈰離子的溶液,以[Ce(H2O)9]形式存在:2 Ce (s) + 3 H2SO4 (aq) → 2 Ce (aq) + 3 SO4 (aq) + 3 H2 (g)。鈰在甲磺酸中的溶解度更高。與其他鑭系元素相比,鈰(III)和鐿(III)在紫外區域有較高強度的吸收帶,因為它們的構型(分別較空或半填充的f亞殼層多一個電子)使其更易於進行f→d躍遷,而不是其他鑭系元素的f→f躍遷禁例。硫酸鈰(III)是少數幾隻在溫度升高時溶解度降低的鹽之一。通過與過氧二硫酸鹽或鉍酸鹽等強氧化劑反應可以製備氧化態為+4的鈰溶液。E(Ce/Ce)的值因條件而異,通常代表值為+1.72 V;而E(Ce/Ce)為−2.34 V。鈰是唯一在+4氧化態下具有重要水溶性和配位化學的鑭系元素。由於配體到金屬的電荷轉移,水溶性四價鈰離子呈橙黃色。在水中,四價鈰離子是亞穩態的,是一種強氧化劑能氧化鹽酸生成氯氣。例如,硝酸鈰銨是一種有機化學常用的氧化劑,用於釋放金屬羰基化合物中的有機配體。在Belousov–Zhabotinsky反應中,鈰在+4和+3氧化態之間波動以催化反應。四價鈰鹽,特別是硫酸鈰(IV),常用作容量分析中的標準試劑。硝酸根配合物[Ce(NO3)6]是使用四價鈰作為氧化劑時最常見的鈰配合物:它及其三價分析物[Ce(NO3)6]具有12配位的二十面體分子幾何結構,而[Ce(NO3)6]具有10配位雙頂四面體的分子幾何結構。鈰硝酸鹽還與18-冠-6形成4:3和1:1的配合物(比例指鈰與冠醚之間的比例)。已知的含鹵素配合物離子如CeF8、CeF6和橙色的CeCl6。有機鈰化學類似於其他鑭系元素,主要是環戊二烯和環辛四烯化合物。鈰三價環辛四烯化合物——鈰環辛四烯(Ce(C8H8)2)採用鈾環辛四烯分子結構。烷基、炔基和烯基有機鈰衍生物由相應的有機鋰或格氏試劑轉金屬化形成,其具有更高的親核性但鹼性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