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ucite是長石類的成岩礦物,二氧化矽不飽和,由鉀和鋁矽酸鹽矽酸鹽KAlSi2O6組成。晶體具有立方二十面體的形式,但是,正如戴維·布魯斯特爵士在1821年首次觀察到的那樣,它們不是光學各向同性的,因此是偽立方的。 Gerhard vom Rath在1873年進行的角度測量使他將晶體引向四方系。此後的光學研究證明,該晶體的特性仍然更加複雜,並且由幾個正交或單斜晶系的正交或單斜晶個體組成,從而產生雙晶層和表麵條紋。當晶體升至約500°C的溫度時,它們變為光學各向同性,並且雙片晶和條紋消失,儘管在再次冷卻晶體時它們會重新出現。白雲石的這種偽立方特性與礦物硼鐵礦的相似。晶體的顏色為白色或灰灰色,因此由AG Werner在1701年提出,名稱為λευκος,“(啞光)白色”。它們在新鮮時是透明的和玻璃狀的,儘管由於低折射率而具有明顯柔和的“亞玻璃”光澤,但很容易變成蠟狀/油膩的,然後變鈍和不透明。它們很脆,並因貝殼狀骨折而破裂。莫氏硬度為5.5,比重為2.47。晶體中經常存在排列在同心區域的其他礦物包裹體。由於晶體的顏色和形式,該礦物早期被稱為“白色石榴石”。較早文獻中的法國作者可能會使用RenéJustHaüy的名字安非他命,但“白雲石”是該礦物種類中唯一被國際礦物學協會認可為官方名稱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