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就已知鉍金屬,儘管它經常與鉛和錫混淆,因為它們具有一些相似的物理特性。其語源不確定,但可能來自德語單詞weiße Masse或Wismuth (意為“白質量”),在16世紀中期翻譯成新拉丁語besemutum或besemutium。鉍的名字大約出現在1660年代,其語源不確定。它是最早被發現的十種金屬之一。鉍出現於1660年代,來自已廢棄的德語單詞Bismuth, Wismut, Wissmuth(16世紀初);可能與古高地德語hwiz(意為“白色”)有關。新拉丁語besemutium(由拉丁化許多德語礦業和技術術語的Georgius Agricola而來)來源於德語Wismuth,可能源自weiße Masse(白質量)。在早期,由於鉍類似於鉛和錫,因此常被混淆。由於鉍自古以來就已知,所以沒有某個人被公認為發現者。然而,Agricola在《礦物學》(約1546年)中稱鉍是一種與錫和鉛等金屬不同的金屬,這是基於對這些金屬及其物理特性的觀察。煉金術時代的礦工也給鉍取名為tectum argenti,即“正在形成的銀”,意指在地下形成中的銀。從1738年開始,Johann Heinrich Pott, Carl Wilhelm Scheele 和Torbern Olof Bergman使鉛和鉍的區別變得明確,Claude François Geoffroy在1753年證明了這種金屬與鉛和錫的不同。鉍也被印加人所知,並與通常的銅和錫一起用於製造特殊的青銅合金刀具。